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
République française法語
格言:"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法語
自由、平等、博爱
国歌:马赛曲
"La Marseillaise"
法国本土的位置(深绿色) – 欧洲(绿色及深灰色) – 欧盟(绿色)
法国本土的位置(深绿色

– 欧洲绿色及深灰色
– 欧盟绿色

法国的领土[註 1]
法国的领土[註 1]
首都
及最大城市
巴黎
48°51′24″N 2°21′07″E / 48.85667°N 2.35194°E / 48.85667; 2.35194坐标48°51′24″N 2°21′07″E / 48.85667°N 2.35194°E / 48.85667; 2.35194
官方语言
及国家语言
法语[註 2]
政府单一制
半总统制
共和立宪制
• 总统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 总理
加布里埃尔·阿塔尔
热拉尔·拉尔谢法语Gérard Larcher
立法机构议会
参议院
国民议会
现役军人203,250人
41,050人(預備役)
成立
• 法兰克王国建立
481年
843年8月
1792年9月22日
• 建立并加入欧共体[註 4]
1958年1月1日
• 第五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1958年10月4日
面积
• 总计
643,801平方公里[註 5][1]第41名
• 法国本土IGN
553,486 km2[註 6]第50名
213,010 sq mi
543,940.9 km2[註 7][2]第50名
210,026 sq mi
人口
• 2022年估计
67,897,000[註 8]第20名
• 法国本土2021年5月
65,239,000(第23名
• 密度
116/平方公里[註 9]第89名
GDPPPP2023年估计
• 总计
3.872万亿美元[3]第9名
• 人均
58,827美元[3]第27名
GDP(国际汇率)2023年估计
• 总计
2.923万亿美元[3]第7名
• 人均
44,408美元[3]第23名
基尼系数 0.292[4](2019年)
人类发展指数 0.901[5](2019年)
极高 · 第26名
货币
时区UTC+1CET[註 12]
UTC+2CEST[註 13]
日期格式dd/mm/yyyy
行驶方位靠右
电话区号+33[註 14]
ISO 3166码FR
互联网顶级域.fr[註 15]

法兰西共和国(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发音:[ʁepyblik fʁɑ̃sɛːz] ),通稱法国(法語:France[fʁɑ̃s] ),是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註 16]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半总统制首都為歐洲大陸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有5个位於海外。法国與西班牙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亦是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法國為共和制國家,採用雙首長制進行管轄[6][7]。其首都巴黎為國際政治、藝術和文化中心,大都會區人口達1,311萬[8],同時為歐洲生產總值最高的都會區[9]

現今法國的地區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居住,被稱為高盧人的凱爾特人部落在鐵器時代開始在該地區定居。前51年,羅馬共和國吞併了該地區,形成獨特的高盧-羅馬文化,奠定了法語的基礎。法蘭克人在5世紀在此處建立了法蘭克王國,並在日後成為加洛林帝國的核心地帶。帝國瓦解後,法蘭西王國於987年成立。法國在中世紀盛期是個強大但分權的封建王國,直到法國國王腓力·奧古斯都成功擴張王權並在布汶戰役擊敗聯軍,使王國的面積擴大了一倍,法國在他的統治末期時已經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14世紀到15世紀,法國與英格蘭王國陷入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百年戰爭的軍事衝突,法國在戰爭勝利後正式產生了民族意識。在法國文藝復興中,法國文化與藝術遍佈繁榮,並建立了全球殖民帝國。16世紀下半葉,慘重的法國宗教戰爭顯著的消耗了法國的國力,直到在三十年戰爭中擊敗西班牙才再次成為歐洲霸主。[10]在接下來的一百年中,法國以廣泛的軍事征伐與成就著稱。18世紀七年戰爭中的慘敗不僅使法國失去了世界第一強權的地位,還使法國的經濟在18世紀下半葉極度不穩定,這些問題最終在支持美國獨立後徹底爆發,促成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並頒布了《人權宣言》。

19世紀初,法國在法皇拿破崙一世的率領下達到本土領土的巔峰,大量的軍事人才以及高素質的軍隊使法國在拿破崙戰爭中征服歐洲大部分的地區。在法蘭西第一帝國瓦解後,法國陷入了動盪的衰弱期。直到克里米亞戰爭後,法國的國力才趨於穩定並重拾了歐陸第一強軍的地位。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後,法國社會度過了一段經濟、文化、科學繁榮的美好年代。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作為協約國的主力,以巨大的人力與經濟代價取得了勝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於1940年被軸心國佔領。戴高樂將軍隨後流亡海外並組建自由法國,該政權於1944年解放本土。當前的第五共和國由戴高樂於1958年成立,並與許多前殖民地保持經濟與軍事交流。

法國為已開發國家,以名義GDP為量度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以家庭財富總額為量度是世界第四大。[11]經濟海域為世界第一大。法國作為世界藝術、科學與哲學中心的地位維持了數百年之久,其在歷史上也是長時間的歐洲霸主,[10]啟蒙思想和文化影響全球。1643年至1759年法國為世界第一強國,其鼎盛時期的17世紀被稱作大世紀[12]當今法國仍是世界強國之一,在軍事、經濟、文化、政治、科技、教育上均有全球性的顯著影響力。法國為國際公認的有核國家,其企業軍火銷售金額長年位居世界第三。[13]1945年以來法國即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法國還是法語國家組織七國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标签

  1. ^ The World Factbook – Field Listing – Area. CIA.gov.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5-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31). 
  2. ^ France Métropolitaine. INSEE. 2011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8). 
  3. ^ 3.0 3.1 3.2 3.3 France.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2023-04 [202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7) (英语). 
  4. ^ CIA World Factbook. CIA. [201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3). 
  5.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24). 
  6. ^ Le Monde, 8 January 1959.
  7. ^ Duverger, Maurice. Échec au roi. Paris: A. Michel. 1978. ISBN 9782226005809. 
  8. ^ Comparateur de territoire: Aire d'attraction des villes 2020 de Paris (001). INSEE.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9. ^ GDP at a regional level. ec.europa.eu/eurostat. 2021-03 [2022-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10. ^ 10.0 10.1 R.R. Palmer; Joel Colton.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需要免费注册 5th. 1978: 161. 
  11. ^ Global Wealth Report (PDF). Credit Suisse. 2010-10 [2014-10-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1-09). "In euro and USD terms, the total wealth of French households is very sizeable. Although it has just 1% of the world's adults, France ranks fourth among nations in aggregate household wealth – behind China and just ahead of Germany. Europe as a whole accounts for 35% of the individuals in the global top 1%, but France itself contributes a quarter of the European contingent. 
  12. ^ The Grand Siecle &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France.fr. [201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7). 
  13. ^ SIPRI Arms Transfers Database. sipri.org. [202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9).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