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佔時期 

香港占領地
香港占領地[1]
1941年—1945年
国歌:君が代
君之代
日屬香港 (深紅)
日屬香港 (深紅)
地位大日本帝國軍事佔領
常用语言日語粵語北京語英語印度語[註 1]
宗教國家神道
天皇 
• 1941–1945
昭和天皇
總督/最高長官 
• 1941–1942
酒井隆
• 1942–1944
磯谷廉介
• 1944–1945
田中久一
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12月25日
1945年8月15日
1945年8月30日
• 正式受降
1945年9月16日
面积
19411,042平方公里
人口
• 1941
160万
• 1945
60万
货币日本軍用手票
前身
继承
英屬香港
九龍寨城
英屬香港
九龍寨城
今属于 香港
註:

1941年人口數據[2][3]

1942年人口數據[2][4]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日本占領時期の香港
香港占領地
假名にほんせんりょうじきのほんこん
ほんこんせんりょうち
平文式罗马字nihon senryōjiki no honkon
honkon senryōchi
本條目為香港歷史系列之一
開埠初期
(1842年至1898年)
20世紀初歷史
(1898年至1941年)

其他香港系列

文化 - 經濟
地理 - 政治 - 教育
香港主題

香港日佔時期,又稱為香港日據時期香港淪陷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事占領香港的時期,從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香港人俗稱這段時期為「三年零八個月」。

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数小時後,日本陸軍向集結在香港邊境的第23軍下達執行「C作戰」入侵香港,日軍在酒井隆中將指揮下從寶安縣進攻香港,香港保衛戰爆發。香港守軍主要由駐港英軍英屬印度陸軍,在11月中抵港增援的加拿大軍組成,在香港本地組建的香港義勇防衞軍香港華人軍團,還有曉士兵團民兵及香港警務處與各民防單位,另有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派出的軍情人員進行情報交流。雖然香港政府多番宣傳駐港英軍有能力保衛香港以穩定民心,惟英國在歐洲戰場北非戰場已自顧不暇,導致包括廣州在內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及海南島於1938年10月及1939年2月先後淪陷,香港在地理上已經陷入日本勢力三面包圍。面對人力物力俱佔優勢的日軍,香港守軍在孤立無援下落於劣勢,多次反攻日軍失敗卻傷亡慘重,無法扭轉敗局,日軍更發動屠殺,香港總督楊慕琦於1941年12月25日下午決定投降[5],於晚上到達設於尖沙咀半島酒店的日軍第23軍司令部,在燭光下簽署降書,香港日佔時期也隨之開始。

日軍佔領香港後隨即成立軍政廳,由日軍第23軍司令酒井隆出任軍政府最高長官,直至1942年2月25日,佔領地首任總督磯谷廉介抵達香港及成立直轄於日本戰時內閣的「香港佔領地總督部」[6]。日軍於1942年1月19日成立駐軍編制香港防衛隊,攻佔香港的主力第38師團同月離開香港。

自日軍入侵香港以來,日軍便在香港虐待平民和戰俘,又推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及強迫使用日文外,在香港島及九龍的主要街道與地區名稱,亦被佔領地政府更換為日式地名,例如皇后大道中被改成「中明治通」,又在香港掠奪物資支撐日軍繼續作戰,並禁止香港市民藏有港幣及強逼兌換軍用手票香港社會香港經濟等各方面皆飽受摧殘。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戰結束,佔領地當局在盟軍部隊抵達前繼續維持佔領地的基本秩序。8月30日,由夏愨少將率領的皇家海軍太平洋分遣艦隊抵達維多利亞港宣告香港重光[7],英國官方在9月16日舉行受降儀式[8],而香港也在百廢待興下展開戰後重建[9]

  1. ^ Fung, Chi Ming. [2005] (2005). Reluctant heroes: rickshaw pullers in Hong Kong and Canton, 1874-1954.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962-209-734-6, 9789622097346. p.130, 135.
  2. ^ 2.0 2.1 Courtauld, Caroline. Holdsworth, May. [1997] (1997). The Hong Kong 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90353-9. p. 54 - 58.
  3. ^ Stanford, David. [2006] (2006). Roses in December. Lulu press. ISBN 978-1-84753-966-3.
  4. ^ Chan, Shun-hing. Leung, Beatrice. [2003] (2003). Changing Church and State Relations in Hong Kong, 1950-2000. Hong Kong: HK university press. Page 24. ISBN 978-962-209-612-7.
  5. ^ 香港保衛戰 ── 被遺忘的歷史?. BBC. 2015-09-02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6). 
  6. ^ 香港史新編(增訂版). 香港. 2016年12月: p.138. ISBN 9789620438851. 
  7. ^ 紀念香港重光的兩點反思. 民報. 2015-09-05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8. ^ 【香港重光】夏慤道背後的意義. 港識多史.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9. ^ 日佔、重光及戰後初期(1941至1960年)政府船隊及政府船台的發展. 海事處. [202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标签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