铌 

鈮 41Nb
氫(非金屬) 氦(惰性氣體)
鋰(鹼金屬) 鈹(鹼土金屬) 硼(類金屬) 碳(非金屬) 氮(非金屬) 氧(非金屬) 氟(鹵素) 氖(惰性氣體)
鈉(鹼金屬) 鎂(鹼土金屬) 鋁(貧金屬) 矽(類金屬) 磷(非金屬) 硫(非金屬) 氯(鹵素) 氬(惰性氣體)
鉀(鹼金屬) 鈣(鹼土金屬) 鈧(過渡金屬) 鈦(過渡金屬) 釩(過渡金屬) 鉻(過渡金屬) 錳(過渡金屬) 鐵(過渡金屬) 鈷(過渡金屬) 鎳(過渡金屬) 銅(過渡金屬) 鋅(過渡金屬) 鎵(貧金屬) 鍺(類金屬) 砷(類金屬) 硒(非金屬) 溴(鹵素) 氪(惰性氣體)
銣(鹼金屬) 鍶(鹼土金屬) 釔(過渡金屬) 鋯(過渡金屬) 鈮(過渡金屬) 鉬(過渡金屬) 鎝(過渡金屬) 釕(過渡金屬) 銠(過渡金屬) 鈀(過渡金屬) 銀(過渡金屬) 鎘(過渡金屬) 銦(貧金屬) 錫(貧金屬) 銻(類金屬) 碲(類金屬) 碘(鹵素) 氙(惰性氣體)
銫(鹼金屬) 鋇(鹼土金屬) 鑭(鑭系元素) 鈰(鑭系元素) 鐠(鑭系元素) 釹(鑭系元素) 鉕(鑭系元素) 釤(鑭系元素) 銪(鑭系元素) 釓(鑭系元素) 鋱(鑭系元素) 鏑(鑭系元素) 鈥(鑭系元素) 鉺(鑭系元素) 銩(鑭系元素) 鐿(鑭系元素) 鎦(鑭系元素) 鉿(過渡金屬) 鉭(過渡金屬) 鎢(過渡金屬) 錸(過渡金屬) 鋨(過渡金屬) 銥(過渡金屬) 鉑(過渡金屬) 金(過渡金屬) 汞(過渡金屬) 鉈(貧金屬) 鉛(貧金屬) 鉍(貧金屬) 釙(貧金屬) 砈(類金屬) 氡(惰性氣體)
鍅(鹼金屬) 鐳(鹼土金屬) 錒(錒系元素) 釷(錒系元素) 鏷(錒系元素) 鈾(錒系元素) 錼(錒系元素) 鈽(錒系元素) 鋂(錒系元素) 鋦(錒系元素) 鉳(錒系元素) 鉲(錒系元素) 鑀(錒系元素) 鐨(錒系元素) 鍆(錒系元素) 鍩(錒系元素) 鐒(錒系元素) 鑪(過渡金屬) 𨧀(過渡金屬) 𨭎(過渡金屬) 𨨏(過渡金屬) 𨭆(過渡金屬) 䥑(預測為過渡金屬) 鐽(預測為過渡金屬) 錀(預測為過渡金屬) 鎶(過渡金屬) 鉨(預測為貧金屬) 鈇(貧金屬) 鏌(預測為貧金屬) 鉝(預測為貧金屬) 鿬(預測為鹵素) 鿫(預測為惰性氣體)




外觀
灰色金屬質,氧化後呈藍色
概況
名稱·符號·序數鈮(Niobium)·Nb·41
元素類別過渡金屬
·週期·5·5·d
標準原子質量92.90637(2)
电子排布[] 4d4 5s1
2, 8, 18, 12, 1
鈮的电子層(2, 8, 18, 12, 1)
鈮的电子層(2, 8, 18, 12, 1)
歷史
發現查理斯·哈契特(1801年)
分離克利斯蒂安·威廉·布隆斯特蘭(1864年)
證明為化學元素海因里希·羅澤(1844年)
物理性質
物態固體
密度(接近室温
8.57 g·cm−3
熔点2750 K,2477 °C,4491 °F
沸點5017 K,4744 °C,8571 °F
熔化热30 kJ·mol−1
汽化热689.9 kJ·mol−1
比熱容24.60 J·mol−1·K−1
蒸氣壓
壓/Pa 1 10 100 1 k 10 k 100 k
溫/K 2942 3207 3524 3910 4393 5013
原子性質
氧化态5, 4, 3, 2, -1
(弱酸性氧化物)
电负性1.6(鲍林标度)
电离能第一:652.1 kJ·mol−1

第二:1380 kJ·mol−1

第三:2416 kJ·mol−1
原子半径146 pm
共价半径164±6 pm
鈮的原子谱线
雜項
晶体结构體心立方
磁序順磁性
電阻率(0 °C)152 n Ω·m
熱導率53.7 W·m−1·K−1
热膨胀系数7.3 µm/(m·K)
聲速(細棒)(20 °C)3480 m·s−1
杨氏模量105 GPa
剪切模量38 GPa
体积模量170 GPa
泊松比0.40
莫氏硬度6.0
維氏硬度1320 MPa
布氏硬度736 MPa
CAS号7440-03-1
同位素
主条目:鈮的同位素
同位素 丰度 半衰期t1/2 衰變
方式 能量MeV 產物
91Nb 人造 680  ε 1.258 91Zr
β+ 0.236 91Zr
92Nb 痕量 3.47×107  β+ 0.984 92Zr
β 0.355 92Mo
93Nb 100% 穩定,帶52粒中子
93mNb 人造 16.12  IT 0.031 93Nb
94Nb 痕量 2.04×104  β 2.045 94Mo
95Nb 人造 34.991  β 0.926 95Mo

(英語:Niobium),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Nb[1]原子序數为41,原子量92.90637 u。鈮曾有舊稱(英語:Columbium化學符号Cb)原在美洲使用,1949年IUPAC決定採歐洲使用的名稱[2]。鈮是一種質軟的灰色可延展過渡金屬,一般出現在燒綠石英语Pyrochlore鈮鐵礦英语Columbite中。其命名來自希臘神話中的尼俄伯,即坦塔洛斯之女。

鈮的化學和物理性質與元素相近,因此兩者很難區分開來。英國化學家查理斯·哈契特在1801年宣佈發現一種近似於鉭的新元素,並將它命名為「Columbium」(鈳)。1809年,英國化學家威廉·海德·沃拉斯頓錯誤地把鉭和鈳判定為同一個元素。德國化學家海因里希·羅澤在1846年得出結論,指鉭礦物中確實存在另一種元素,他將其命名為「Niobium」(鈮)。在1864至1865年進行的一系列研究最终确认,鈮和鈳實為同一元素,與鉭則是不同的元素。接下來的一個世紀內,兩種稱呼都被廣泛通用。1949年,鈮成為了這一元素的正式命名,但美國至今仍在冶金學文獻中使用舊名「鈳」。

鈮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有商業應用。巴西是目前鈮和鐵鈮合金的最大產國。鈮一般被用於製作合金,最重要的應用在特殊鋼材,例如天然氣運輸管道材料。雖然這些合金的含鈮量不會超過0.1%,但加入少量的鈮即可達到強化鋼材的作用。含鈮的高溫合金具有高溫穩定性,對製造噴射引擎火箭引擎非常有用。鈮是第II類超導體的合金成份。這些超導體也含有,被廣泛應用在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作超導磁鐵。 鈮的毒性低,亦很容易用陽極氧化處理進行上色,所以被用於錢幣和首飾。鈮的其他應用範疇還包括焊接、核工業、電子和光學等。

  1. ^ PubChem Open Chemistry Database, Niobium,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1995 [2015-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7) 
  2. ^ By Christopher Brooks, The periodic table: how elements get their names, 14 November 2013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