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过程主义考古学 

後過程主義考古學(英語:post-processual archaeology),簡稱後過程考古學,也稱為解釋考古學interpretative archaeologies[1][2],是考古學理論中強調主觀解釋的考古學。儘管有一些模糊的相似之處,後過程主義融合多樣化的思想[3]

在後過程主義運動中,包括結構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的各種理論觀點,有各種不同的考古學技術如現象學英语phenomenology (archaeology)

後過程主義運動在1970年到1980年代初的英國由考古學家伊恩·霍德(Ian Hodder)、人類學家丹尼爾·米勒英语Daniel Miller (anthropologist)(Daniel Miller)、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利英语Christopher Tilley(Christopher Tilley)和考古學家彼得·烏克英语Peter UckoPeter Ucko)受到法國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影響,如同後現代主義對於文化人类学的影響,並很快到發展到美國。

最初的後過程主義主要是批判與其相對的過程主義考古學過程主義考古學是1960年代由路易斯·賓福德英语Lewis Binford提出的新考古學方法,並在1970年代在英國考古學中占有主導地位。過程主義的重要主張之一是考古如果應用科學方法,可以得到徹底客觀性的結論,後過程主義則強烈批判此觀點。後過程主義也批評以前的考古工作過分強調用唯物主義解釋過去,是在道德上和政治上不負責任。

在美國,考古學家大部分認為後過程主義只是伴隨著過程主義運動;在英國,它們是兩個對立的理論運動;在世界其他地區,後過程主義對考古學的影響較小。[4]

  1. ^ Johnson 1999. pp. 98–99.
  2. ^ Johnson 2010. p. 105.
  3. ^ Johnson 1999. p. 101.
  4. ^ Trigger 2007. pp. 477–478.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