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金 

小马丁·路德·金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Martin Luther King Jr.
1964年的金
第1任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主席
任期
1957年—1968年
前任就職
继任拉爾夫·阿伯內西
个人资料
出生迈克尔·金
MichaeI King

(1929-01-15)1929年1月15日
 美國喬治亞州亚特兰大
逝世1968年4月4日(1968歲—04—04)(39歲)
 美國田纳西州孟菲斯
死因遇刺
墓地马丁·路德·金国家历史遗址
国籍 美國
配偶科丽塔·斯科特·金
1953年结婚—1968年結束
儿女
父母
母校
职业
知名于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和平運動
宗教信仰浸信會英语Progressive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获奖
紀念碑馬丁·路德·金紀念碑英语Martin Luther King Jr. Memorial
签名

小馬丁·路德·金恩(英語: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是一位美國牧師、社會運動者、人權主義者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也是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他主張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法爭取非裔美國人基本權利,而成為美國進步主義英语Progressivism in the United States的象徵[1]

馬丁·路德·金出生時名為麥可·金Michael King),他的父親為了紀念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而將他改名為小馬丁·路德·金[2]。身為一位浸信會牧師,金在他職業生涯早期就已開始投入民權運動,曾領導1955年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並在1957年協助建立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英语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SCLC)。擔任SCLC首任主席期間,金曾在1962年於喬治亞州奧爾巴尼發起反種族隔離抗爭,但以失敗告終。不過,他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罕組織的非暴力抗議行動則成為全美新聞焦點,與粗暴的警方恰成對比。1963年,金發起「向華盛頓進軍」行動,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我有一個夢》演講,成為美國歷史上最負名望的演說家。金的左翼激進思想使他成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反諜計畫」的監控對象之一,後者懷疑金可能與共產主義有關。聯邦調查局曾查出金恩的婚外情記錄,並向美國政府汇報,然後再向金寄出匿名信,意圖以此逼他自殺。[3]

1964年10月14日,諾貝爾委員會因小馬丁·路德·金長期以非暴力方法追求種族平等理想而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1965年,他與SCLC共同組織「由塞爾瑪向蒙哥馬利進軍英语Selma to Montgomery marches」行動;隔年又將民權運動往北擴散至芝加哥。在他生命最後幾年,除了民權運動,金也關注美國的貧窮問題英语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越南戰爭,發表《越南背後:打破沉默的時刻英语Beyond Vietnam: A Time to Break Silence》演講說明他對越戰的立場轉變。金以曾規劃全美性質的佔領華盛頓特區行動,是為「窮人運動英语Poor People's Campaign」。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遭人暗殺,地點是田納西州孟斐斯一家汽車旅館。金遇刺後,全美各地都出現暴動英语King assassination riots。之後,詹姆斯·厄爾·雷遭到逮捕,被指為殺害金的兇手;根據他的辯詞,他是與政府特工一同策劃或犯案的,直到暗殺案後20年仍如此堅稱。1999年7月召開的民事審判庭上,餐廳老闆勞伊德·宙沃斯英语Loyd Jowers被指為金遇刺案的共犯。

金過世後,1977年,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向他追贈總統自由勳章;2004年,美國國會決議向金追贈國會金質獎章,兩者都是美國平民最高榮譽。1986年,每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一被定為「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是美國聯邦假日英语Federal holidays in the United States之一。另有數百條街道以金恩命名英语List of streets named after Martin Luther King, Jr.。2011年,位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上的馬丁·路德·金恩紀念碑英语Martin Luther King, Jr. Memorial正式開放給公眾參觀。

  1. ^ Krugman, Paul R. 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 W. W. Norton & Company. 2009: 84 [2013-10-09]. ISBN 978-0-393-3331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2) (英语). 
  2.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nam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autogenerated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